采用拉伸试验、微观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手段, 研究了微量残留元素铬、镍和铜对SPHC冷轧带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。结果表明: 随残留元素当量增加, 带钢的室温组织和平均晶粒尺寸无明显变化; 随着冷轧累积压下率增大, 带钢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加, 当冷轧累积压下率大于70%后, 抗拉强度显著增加; 当冷轧累积压下率相同时, 随着残留元素当量增加, 抗拉强度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; 第三道次冷轧后, 残留元素在晶界上的偏析量较高时, 带钢的抗拉强度明显偏高; 残留元素当量应控制在0.02%以下, 且应尽量减少残留元素铜的含量, 以减小其对带钢拉伸性能的影响。
所属栏目
试验研究唐山市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项目(15130202C)
收稿日期
2015/7/232016/9/12
作者单位
田亚强:华北理工大学, 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试验室, 唐山 063009
李 然:华北理工大学, 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试验室, 唐山 063009
田 飞:华北理工大学, 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试验室, 唐山 063009
宋进英:华北理工大学, 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试验室, 唐山 063009
陈连生:华北理工大学, 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试验室, 唐山 063009
备注
田亚强(1980—), 男, 河北石家庄人, 教授, 博士。
引用该论文:
TIAN Ya-qiang,LI Ran,TIAN Fei,SONG Jin-ying,CHEN Lian-sheng.Influences of Trace Residual Elements Cr, Ni and Cu on Microstructures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SPHC Cold-Rolled Strip[J].Materials for mechancial engineering,2016,40(11):49~53
田亚强,李 然,田 飞,宋进英,陈连生.微量残留元素铬、镍和铜对SPHC冷轧带钢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[J].机械工程材料,2016,40(11):49~53
参考文献
【1】
刘晓明, 陈强, 汪建. 低品位铁矿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实践[J]. 矿业工程, 2009, 7(1): 25-27.
【2】
余宗森, 袁泽喜, 李士琦, 等. 钢的成分、残留元素及其性能的定量关系[M]. 北京: 冶金工业出版社, 2001: 3-10.
【3】
冼爱平, 张循, 王仪康. 钢中残余元素及其对钢性能的影响[J]. 钢铁, 1999 (10): 64-68.
【4】
黄小莉. 残留元素As、Sn、Sb的晶界偏聚对连铸钢热塑性的影响[D]. 武汉: 武汉科技大学, 2006: 11-12.
【5】
赵秉军, 王继尧, 杨树桂, 等. 钢中残存有害元素的影响与控制[J]. 特殊钢, 1994, 15(3): 17-20.
【6】
贺道中. 钢中残留元素对管线钢性能的影响[J].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, 2005, 7(1): 21-24.
【7】
付兵. 钢中残余元素的影响及其控制研究[D]. 武汉: 武汉科技大学, 2010: 2-4.
【8】
万兰凤, 张晖, 黄绪传, 等. 合金元素对含铜钢表面高温氧化后铜元素富集和热轧板质量的影响[J]. 机械工程材料, 2011, 35(4): 28-31.
【9】
OHMORI A, MATSUZAKI A, AMANO K. Effect of Cu, Sn and Sb on cold forgeability of 0.5% carbon steel[J]. ISIJ Int, 1997, 37(3): 302-304.
【10】
CHEN R Y, YUEN W Y D. Copper enrichment behaviour of copper-containing steels in simulated thin-slab casting processes[J]. ISIJ Int, 2005, 45(6): 807-816.
【11】
STREET S, COLEY K S, IRONS G A. AISI/DOE technology roadmap program: removal of residual elements in the steel ladle by a combination of top slag and deep injection practice[J/OL].(2001-08-31)[2015-07-23]. http: //xueshu.baidu.com/s?wd=paperuri%3A%28aa7d06ddb9424f98277b1aa47d464407%29&filter=sc_long_sign&tn=SE_xueshusource_2kduw22v&sc_vurl=http%3A%2F%2Fdigital.library.unt.edu%2Fark%3A%2F67531%2Fmetadc741424%2F&ie=utf-8&sc_us=1819373495583671026.
【12】
OHTSUKA H, GHOSH G, NAGAI K. Effects of Cu on diffusional transformation behaviour and microstructure in Fe-Mn-Si-C steels[J]. ISIJ Int, 1997,37(3): 296-301.
【13】
冯运莉, 杨海丽. 微合金元素Cr对高碳钢线材组织性能的影响[J]. 钢铁钒钛, 2003, 24(11): 31-34.
【14】
冯岩青, 王福明. Ti-IF和Nb+Ti-IF钢罩式退火析出行为与织构的对比研究[J]. 钢铁钒钛, 2012, 33(5): 66-69.
【15】
齐建群, 董春雨, 赵志毅, 等. 冷轧压下率对SPCC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[J]. 金属世界, 2007(4): 30-33.
【16】
张鹏. 含Al低碳高强钢的冷轧和退火工艺研究[D]. 鞍山: 辽宁科技大学, 2011: 6-8.